400 668 2538
湖南省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资讯分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
/
“四个全面” 一个时代

“四个全面” 一个时代

  • 分类:学习园地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3-11 19:03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提出背景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尽管此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但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一次,意义深邃。

  此外,习近平在江苏将“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到“四个全面”中时,特别采用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比喻,“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

  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2014年10月8日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

  基本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逻辑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一:总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关键词二:姊妹篇。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姊妹篇。

  关键词三: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本质意义

  本质

  就是“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意义

  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权威定义习近平“四个全面”

  据“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春节假期刚过,全国两会将至。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人民日报推出几经打磨、多次沟通后形成的重磅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明天将见报的第一篇,篇幅超过常规达到2000字,《新闻联播》头条摘播700余字,新华社播发通稿、各地党报同时刊发,可谓人民日报评论的最高规格、最强火力。可见其分量之重、意义之大,值得关注。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去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后,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在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在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强调,让“四个全面”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提法”。党报此时推出系列评论员文章,正是为了全面梳理、总结这一重要新概念,更深刻地认识“四个全面”背后的“简约不简单”。

  系列评论第一篇《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属于总论,接下来的四篇,是“四个全面”各写一篇。总论主要是对“四个全面”进行定义、评价和分析,可谓重中之重。要想理解中央治国理政的这一重点,还得从这篇权威的评论员文章入手。

  “四个全面”的本质——宏大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文章标题一词以蔽之,就是“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从文章总结的四个“第一次”,可见一斑: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的提出——主动的战略选择

  回头看,治国理政的壶奥,在最初就已经呈现。这篇评论起笔,就罗列了十八大之后一个月中,习近平四次引人关注的活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到广东考察工作、纪念“八二宪法”颁行、制定“八项规定”。这四次活动,无疑正对应着“四个全面”。可见,运筹帷幄,从履新之际就已开始。

  从十八大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几次重大会议,正构成“四个全面”形成的路线图: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到去年12月,“四个全面”的提法第一次公之于众,这一战略布局已然是“集其大成”。

  “四个全面”的意义——立足现实的战略抓手

  “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四个全面”,正是在中国发展起来之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这篇评论员文章指出,“四个全面”背后,是一以贯之的“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是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并用四个短句总结了其意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

  而从现实看,“四个全面”正是治国理政的“总纲”。正如文章引用的习近平原话,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四个全面”的哲学——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四个全面”有着深厚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文章用习近平自己的一句话加以总结——“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这也决定了“四个全面”的内容,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而从人类发展的公约数来看,“四个全面”更有着普遍性的价值,文章是这么总结的: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说“四个全面”的提法,“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2015年02月04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四个全面” 一个时代

【概要描述】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提出背景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尽管此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但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一次,意义深邃。

  此外,习近平在江苏将“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到“四个全面”中时,特别采用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比喻,“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

  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2014年10月8日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

  基本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逻辑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一:总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关键词二:姊妹篇。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姊妹篇。

  关键词三: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本质意义

  本质

  就是“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意义

  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权威定义习近平“四个全面”

  据“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春节假期刚过,全国两会将至。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人民日报推出几经打磨、多次沟通后形成的重磅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明天将见报的第一篇,篇幅超过常规达到2000字,《新闻联播》头条摘播700余字,新华社播发通稿、各地党报同时刊发,可谓人民日报评论的最高规格、最强火力。可见其分量之重、意义之大,值得关注。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去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后,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在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在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强调,让“四个全面”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提法”。党报此时推出系列评论员文章,正是为了全面梳理、总结这一重要新概念,更深刻地认识“四个全面”背后的“简约不简单”。

  系列评论第一篇《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属于总论,接下来的四篇,是“四个全面”各写一篇。总论主要是对“四个全面”进行定义、评价和分析,可谓重中之重。要想理解中央治国理政的这一重点,还得从这篇权威的评论员文章入手。

  “四个全面”的本质——宏大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文章标题一词以蔽之,就是“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从文章总结的四个“第一次”,可见一斑: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的提出——主动的战略选择

  回头看,治国理政的壶奥,在最初就已经呈现。这篇评论起笔,就罗列了十八大之后一个月中,习近平四次引人关注的活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到广东考察工作、纪念“八二宪法”颁行、制定“八项规定”。这四次活动,无疑正对应着“四个全面”。可见,运筹帷幄,从履新之际就已开始。

  从十八大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几次重大会议,正构成“四个全面”形成的路线图: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到去年12月,“四个全面”的提法第一次公之于众,这一战略布局已然是“集其大成”。

  “四个全面”的意义——立足现实的战略抓手

  “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四个全面”,正是在中国发展起来之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这篇评论员文章指出,“四个全面”背后,是一以贯之的“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是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并用四个短句总结了其意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

  而从现实看,“四个全面”正是治国理政的“总纲”。正如文章引用的习近平原话,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四个全面”的哲学——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四个全面”有着深厚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文章用习近平自己的一句话加以总结——“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这也决定了“四个全面”的内容,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而从人类发展的公约数来看,“四个全面”更有着普遍性的价值,文章是这么总结的: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说“四个全面”的提法,“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2015年02月04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分类:学习园地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3-11 19:03
  • 访问量:0
详情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提出背景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尽管此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但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一次,意义深邃。

  此外,习近平在江苏将“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到“四个全面”中时,特别采用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比喻,“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

  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2014年10月8日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

  基本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逻辑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一:总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关键词二:姊妹篇。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姊妹篇。

  关键词三: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本质意义

  本质

  就是“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意义

  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权威定义习近平“四个全面”

  据“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春节假期刚过,全国两会将至。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人民日报推出几经打磨、多次沟通后形成的重磅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明天将见报的第一篇,篇幅超过常规达到2000字,《新闻联播》头条摘播700余字,新华社播发通稿、各地党报同时刊发,可谓人民日报评论的最高规格、最强火力。可见其分量之重、意义之大,值得关注。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去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后,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在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在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强调,让“四个全面”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提法”。党报此时推出系列评论员文章,正是为了全面梳理、总结这一重要新概念,更深刻地认识“四个全面”背后的“简约不简单”。

  系列评论第一篇《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属于总论,接下来的四篇,是“四个全面”各写一篇。总论主要是对“四个全面”进行定义、评价和分析,可谓重中之重。要想理解中央治国理政的这一重点,还得从这篇权威的评论员文章入手。

  “四个全面”的本质——宏大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文章标题一词以蔽之,就是“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从文章总结的四个“第一次”,可见一斑: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的提出——主动的战略选择

  回头看,治国理政的壶奥,在最初就已经呈现。这篇评论起笔,就罗列了十八大之后一个月中,习近平四次引人关注的活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到广东考察工作、纪念“八二宪法”颁行、制定“八项规定”。这四次活动,无疑正对应着“四个全面”。可见,运筹帷幄,从履新之际就已开始。

  从十八大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几次重大会议,正构成“四个全面”形成的路线图: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到去年12月,“四个全面”的提法第一次公之于众,这一战略布局已然是“集其大成”。

  “四个全面”的意义——立足现实的战略抓手

  “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四个全面”,正是在中国发展起来之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这篇评论员文章指出,“四个全面”背后,是一以贯之的“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是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并用四个短句总结了其意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

  而从现实看,“四个全面”正是治国理政的“总纲”。正如文章引用的习近平原话,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四个全面”的哲学——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四个全面”有着深厚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文章用习近平自己的一句话加以总结——“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这也决定了“四个全面”的内容,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而从人类发展的公约数来看,“四个全面”更有着普遍性的价值,文章是这么总结的: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说“四个全面”的提法,“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2015年02月04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下载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联系我们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65号 
电话:0731-85191202 

信访举报邮箱:hn1jjjjb@163.com
举报电话:0731-85191261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Copyright © 2019 湖南省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9021425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长沙  本网站已支持ipv4 ipv6双向访问

请输入您想查询的内容

搜索
搜索